蔡浩宇,下一个梁文锋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0:07 点击次数:184
行业当前对 Anuttacon 的争议,主要聚焦在其能有多大的创新,这决定了蔡浩宇能不能匹配上"下一个梁文锋"的称号。本文由凤凰网科技出品,作者:董雨晴,题图来自:AI 生成
"这是紧急求救信号""来自盖亚星球的广播""如果你收到这个,请立即回复"。
2025 年 3 月,一款科幻题材互动游戏在 X 平台上发布了部分片段,很快引发了讨论。
根据预告,玩家会在这款游戏中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AI 驱动角色玩法,其核心机制是以实时对话推动剧情发展,玩家的任务是帮在外星球上的女主角 Stella 找到回家的路。
AI 游戏本不新鲜,新鲜的是,这款游戏背后的掌舵者,是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。
凤凰网科技了解到,去年 9 月,AI 行业收到了一条英雄帖。蔡浩宇二次创业创办的新公司 Anuttacon,向行业广纳精英,重点招聘预训练与 LLM 人才,办公地点则是在硅谷。
一位接触过 Anuttacon 的投资行业人士在当时向投资界表示,Anuttacon 早期是做 AI+ 游戏,后期是做内容平台。彼时,这些投资人忙着打听蔡浩宇项目的进展,错失了米哈游的他们,都想得到一个投资蔡浩宇的机会。
况且,当时蔡浩宇已放出"暴论",他在社媒发文称 AIGC 已彻底改变游戏开发。就像是一个宣言,搅动着游戏赛道的演进。
半年时间过去,蔡浩宇的暴论距离成真还有多远?不差钱的蔡浩宇,会成为下一个梁文锋吗?
从米哈游到 Anuttacon,蔡浩宇下一个星辰大海
"技术宅拯救世界",在蔡浩宇的个人知乎主页上,有这样一句醒目而真实的介绍。
1987 年,蔡浩宇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教师家庭,父亲任教于计算机专业。这为其走入比特世界埋下了伏笔。5 岁,蔡浩宇就开始操作电脑,8 岁独立制作动画《外星使者》,11 岁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"小院士"(计算机领域唯一入选者)。
2005 年,他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,并在这里遇到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几位伙伴。
起初的蔡浩宇,被称作技术宅。他喜欢《EVA》,开发的首款游戏作品《婆娑物语》灵感就来源于此。所以在创立米哈游后,其也一直将方向聚焦于二次元。
后来的事情人尽皆知,米哈游在中国游戏圈成为一种特别的存在。在一个原本小众的赛道里,制造出了中国第三大游戏公司,仅次于腾讯和网易。Data.ai 统计的 2023 年全球游戏发行商收入中,米哈游甚至成功超越网易位列世界第四。
2024 年胡润百富榜显示,蔡浩宇以 730 亿元身价位列游戏圈第三,米哈游整体估值达 1750 亿元,另两位创始人刘伟、罗宇皓分别以 400 亿、380 亿身价上榜。
也正是这一年,站在顶峰的蔡浩宇走向了海外,开启了他的下一段重要经历。
其实早在 2023 年,蔡浩宇就已经辞去了米哈游法人和董事长的位置,由另一创始人刘伟担纲。内部称刘伟为"大伟哥",多方声音都认为,也正是刘伟的支持,让蔡浩宇没有后顾之忧,可以潜心投入前沿技术的探索。
彼时,米哈游官方的回应也佐证了这点,"为了适应公司未来发展需要,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应用、新项目研发,以及串联国内与海外研发资源上,公司管理事务继续由米哈游创始人、总裁刘伟负责"。
实际上,在米哈游内部,很早之前就已经设立了专门探索前沿技术的部门。最早在 2018 年,为入局元宇宙,米哈游秘密成立了研究中心(即逆熵工作室)。米哈游副总裁殷春波曾介绍到,"逆熵"部门主要研究如何基于 Deep Learning 等 AI 技术,提升内容生产效率,以及做出传统技术无法达到的内容体验。
除了内部自建,米哈游在外部投资上也很阔绰。先后投资了核聚变公司能量奇点、XR 创企万有引力、AI 小龙 MiniMax 以及商业航天公司东方空间。
2022 年,曾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的《米哈游员工手册》中同样如是写道:米哈游将"游戏"看作一种故事、世界观的载体,将自己视作一家科技公司。
从米哈游到 Anuttacon,变更的是公司主体,不变的是蔡浩宇对星辰大海的执着。况且二者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公开报道显示,Anuttacon 的注册地址就在新加坡,与米哈游在新加坡的地址完全一致。此外,其在数字人技术的应用,或来自米哈游早先对数字人鹿鸣的打造积累。
噱头还是新物种?
行业当前对 Anuttacon 的争议,主要聚焦在其能有多大的创新,这决定了蔡浩宇能不能匹配上"下一个梁文锋"的称号。
通常来说,在游戏中加入一定 AI 元素或者稍稍应用一些 AIGC 技术,不是这几年的新事物。但 AI+ 游戏是个全新的赛道,这意味着,AI 才是内核,它将彻底改变交互逻辑。蔡浩宇追求的正是后者。
根据最新预告,《WhispersFrom The Star》摒弃传统预设选项,采用"语音 / 文字输入 +AI 实时生成剧情"模式,玩家与角色 Stella 的每一次对话均通过多模态 AI 即时反馈,并动态影响游戏结局。"没有固定的对话设定,玩家可以说任何话,游戏主角 Stella 都会动态回应",有接近团队的人士称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团队整合了自然语言处理(NLP)、语音识别、实时渲染等技术,甚至要求 iOS 设备需搭载 A14 及以上芯片以支持本地算力。
另有接近团队的人士表示,这将会是一个对市场公开发布的完整游戏,只是正式上线时间还不确定。凤凰网科技也在公开渠道填写了内测申请,该游戏目前仅面向美国市场开发内测申请,仅支持 iPhone12 及以上设备,不支持 iPad 和安卓用户。
正如蔡浩宇曾公开表示的,未来游戏开发将两极分化:仅有" 0.0001% 的天才团队"与" AI 赋能的业余创作者"能够生存,中间层开发者可以考虑转型。Anuttacon 的技术布局契合这一判断——其长期有可能打造成"空想具象化"平台,通过 AGI(通用人工智能)降低创作门槛,让用户将脑内想象快速转化为虚拟世界内容,最终构建"更智能开放的类 Roblox 平台"。
不过,这个目标也过于遥远。
有行业人士认为,大语言模型出现之初(甚至更早),就已经有游戏开发方寄希望于利用 AI 让玩家生成沉浸式的游戏内容,"但一直没有很亮眼地落地"。
一位行业从业人士直接对凤凰网科技表示,"仅从目前放出来的片段,什么也看不出来,很难评价。"
一位在 AI+ 游戏领域有诸多研究的人士则告诉凤凰网科技," 2025 年整个赛道就是卷可互动的 3D 场景直接生成,也就是所谓的世界模型,现在李飞飞、Google、deepmind 卷的都是这个。"不过其也认为,蔡浩宇团队把部分片段放出来,证明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。
天才接棒天才
虎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,鲜少有互联网创始人被称为天才,但在合伙人、游戏圈、玩家眼中,天才却是形容蔡浩宇的高频词。这和他幼年时期的履历完全相符。
在成立米哈游后的一段时间内,其也在技术能力、产品立项、品类嗅觉、用户洞察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。
而提及天才,不免让人们想起今年初 DeepSeek 刚刚开始走红之时,外界对其的解读——只招 1% 的天才,去做 99% 中国公司做不到的事情。
在 Anuttacon 亮出新作之时,已经有人将其与 DeepSeek 进行类比。这样的比较的确有些粗暴,但两家公司的创始人,又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相似性。
比如都是少年天才,都在计算机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。也都曾想改变世界,且以此为理想。蔡浩宇有一句最著名的口号叫"技术宅拯救世界",梁文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里,他的出发点,就不是趁机赚一笔,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,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。
更为关键的是,二者在财富上都有足够的自由度,这成为了"改变世界"最无法回避的前提。
一位与梁文锋团队有过接触的投资人告诉凤凰网科技,DeepSeek 成立早期,梁文峰只和非常少数的投资机构接洽过,"目的也只是了解投资机构的风格,他没有任何拿机构钱的意思"。这决定作为一个创新项目,可以不以任何经营数据为目标,潜心埋头做科研。
在上一个时代,米哈游更是 VC 圈集体错过的经典案例,且很有可能会继续错过。据爱企查,蔡浩宇目前仍是米哈游的第一大股东,持股比例达 41%。也就是说其身家仍在数百亿的规模,对于 AI+ 游戏这个尚属早期的赛道而言,又十分关键。
除了创始人本人,两家公司在团队构成上也有一些相似性。
Anuttacon 的团队构成同样堪称"豪华"。据公开资料,Anuttacon 的核心成员半数来自米哈游,其余则来自微软、Meta、亚马逊、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,以及 MIT、斯坦福、卡内基梅隆等顶尖高校。这也是其将办公室设在硅谷的最主要原因。
团队最早期的核心 5 人组履历光鲜,他们分别是:
童欣,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、网络图形组负责人,现 Anuttacon 首席研究员,他在微软期间曾主导多项图形学专利,带领研究团队发明开发了用于几何建模、面部表情捕捉、3D 打印、外观建模和 GPU 虚拟化的新型图形算法和系统。
吴箫剑,曾先后在微软和 Meta 任高级研究科学家,曾参与开源大模型 Llama3.1 研究,负责语言模型优化。其研究论文被 ICML 收录,专攻多模态交互中的语义连贯性。目前在 Anuttacon 担任创始工程师、大模型研究团队负责人。
Yunzhe Tao,毕业后他先在亚马逊任应用科学家、参与强化学习团队。后在字节跳动西雅图研发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、技术主管,负责代码生成大模型的后训练工作。
王宇阳,前 B 站副总裁,曾在负责 B 站主站运营的一段时间内,做到了 B 站 DAU 的高速增长。
叶理灯(上海首批人工智能高级专家),曾任米哈游分布式计算负责人,现负责 Anuttacon 的底层架构设计,其团队曾为《原神》全球服务器提供高并发支持。
截至 2025 年 3 月,Anuttacon 团队规模接近 50 人,且仍在持续招募 LLM(大语言模型)、多模态交互等领域的顶尖人才。领英信息显示,其成员背景覆盖 AI 预训练、视频生成、智能体开发等前沿方向,技术储备直指"实时演算 + 个性化叙事"的下一代游戏体验。
然而这个激进探索仍面临着重重考验。技术层面,多模态 AI 的实时稳定性、叙事逻辑自洽性仍需验证;市场层面,"说话式游戏"能否被主流玩家接受仍是未知数。但蔡浩宇的最早的那句暴论似乎已在被验证——网易《逆水寒》、巨人网络《太空杀》相继接入大模型,AI 原生游戏赛道的竞争热度只增不减。
华泰证券研报指出,《WhispersFrom The Star》验证了 AI 技术对游戏行业的增量价值,科技属性增强或抬升行业估值水平。而对于这位隐形天才而言,这场冒险或许只是他"改变世界"征途的又一站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